实践教学典型案例概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部署。
外国语学院专业将殷商文化这一“中华文明精神标识”转化为专业教学资源,将殷商文化与外语专业教学全方位、立体式融合,通过研究性教学、殷商文化外宣短视频创作、殷商文创产品跨境直播实践、国际中文志愿者项目 等载体,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外语人才创新性培养”的双向赋能,构建出坚定文化自信、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用‘Z世代’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培养体系,将传播学、数字技术、跨境电商等学科融入外语教学,形成“文化为魂、技术为翼、产业为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典型案例(一) 项目驱动·文化破壁:殷商文化融入外语专业研究性学习
外国语学院从各个年级选拔出学习态度端正、专业基本功扎实、对科研有较浓厚兴趣的学生组建了多个研究性学习团队。每个团队包含5-6名成员,配备指导教师1-2名。指导教师均来自教学一线骨干教师,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厚的学术造诣,能够指导学生开展各项以殷商文化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依托我院与河南省外事工作委员会共同成立的河南省殷商文化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各个研究性学习团队定期召开研讨会和交流会,明确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解决研究难点,汇报研究进展,分享研究成果,将殷商文化转化为外语教学资源和研究对象,对殷商文化展开多维度的研究性学习。
本研究性实践教学以“文化解码-跨学科重构-学术反哺”为主线,学生团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双文献”(历史典籍+国际前沿论文)研读夯实理论根基,结合田野调查(殷墟遗址实地考察)获取一手文化素材,运用语料库分析、调查问卷、对比话语研究等方法对殷商文化展开深入探究。打破传统英语专业教学过度聚焦语言技能训练的瓶颈,将文化育人和语言能力提升深度融合,完善“厚基础、强交叉、重创新”的新文科人才培养要求。
典型案例(二) 数字赋能·青春叙事:殷商文化外宣短视频双轨实践与话语创新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指引下,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建设文化强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使命任务。在此背景下,外国语学院以殷商文化外宣短视频制作为载体,开展了一场贯穿文化研究、视听转化与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形成了“文化铸魂—教育赋能—技术驱动—国际传播”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该项目通过七大环节的系统推进,不仅探索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新路径,更深度回应了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诉求。



典型案例(三) 跨境联动·商文共融:殷商文创跨境直播三链协同与产教共振
外国语学院立足新文科建设导向,以殷商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2024年度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福建亿学教育集团联合开展为期两周的"殷商文化数字化传播与跨境电商直播"专项实训项目,通过校企双导师制实现文化传承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深度耦合,2022级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为本实习实训的参与主体。从选择殷商文创产品、撰写跨境直播脚本、设计直播流程、熟悉直播话术等各个环节,学生在企业讲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用流畅的英语在虚拟直播环境下讲解殷商文化的内涵,介绍代表性殷商文创产品如青铜器制品后母戊鼎、亚长牛尊、甲骨文书签、手提袋等,探索外语专业实习实训课程“文化赋能+技能实训”的模式,实现对学生"文化素养-语言能力-数字技能-职业素养"的四维能力建构,将外语人才培养与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形成“文化资源-教学资源-市场资源”的三链协同与转化闭环。依托本实训模式所申报的项目《融合“殷商文化”的英语跨境直播实训体系构建研究》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4年度立项。

